当前位置:首页 > 魅力定远 > 定远旅游

靠山古墓:定远汉画像石的源头

来源:定远县 阅读: 发布时间:2016-02-11 10:15 字体【  

  定远靠山境内多古墓。从已发现的古墓中,经专家鉴定,最早的为汉代古墓。这在定远境内算是最早的古墓,定远县博物馆展出的汉画像石,大多是从靠山出土的汉墓中发掘、征集而来,填补了淮河以南无画像石的空白。因此,靠山境内的古墓,确有历史研究价值,更有保护的必要。现就已发现汉画像石的古墓简介如下: 

街北汉墓

  街北汉墓,位于原靠山乡街北村东边的王山南麓山脚下,人称“石棺材”,在街北四队农田境内。因墓顶上的石板平土,影响耕地,四队社员于1976年秋季挖掘。该墓挖掘的全过程,当年四队的老队长赵增年同志仍记忆犹新。 

  整座墓室约有半间房子大小,挖掘时已发现墓室倒塌,被人盗过,墓室内填满了泥土。整座墓全为大石条与石板砌成,石条最长的约有8尺,宽约2尺,厚约1尺。石条一面有花纹车马图案,就是今天说的汉画像石。石板为方形,有大桌面大小,约1平方米,长石条每块重约一吨,石条、石板共计近20块。当时挖掘时,墓内无骨头,只发掘出一支宝剑,一面护心镜。宝剑全部生锈,长约80公分,剑、镜都已损坏。墓室主人可能是武官身份。 

  墓石被挖出后,生产队全部拉回来,长的搭小桥,短的大多用于生产队修建大粪坑,少数用在炕房墙基中。后来,有的汉画像石被县文化部门征收,大粪坑如今已被村民填埋建房,汉画像石也埋在其中。原墓地周边现仍为坟地。该墓所倚之山叫“王山”,可能与墓主人有关,墓主人或是姓王的富人,或是王爷。墓室石料都来自于王山,现仍有当年的采石坑,石坑的石壁上仍留有开凿的痕迹。 

歪岗汉墓 

  歪岗汉墓,位于黄圩村西边的歪岗,在黄圩三队农田境内,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生产队耕田时发现。因影响耕地,生产队挖掘。该墓挖掘时,整座墓室完整,没有被盗。墓室高约6尺,墓门为二扇石板,是雕有龙形花纹的汉画像石,门头石长约7--8尺,宽约2尺。墓室内有碎骨,有护心镜、陶罐、盆、碗、盘、铜钱等随葬品,当时就都被砸坏了。共挖出大石条6块左右,有少量的红片石和带花纹的砖头。该墓没有挖完,后又被填平。墓石被生产队拉回来,有的凿成驴槽,有的被砸烂,后来汉画像石大多被县文化部门征收。 

  据当地群众讲,该地里不只一座墓,群众称汉墓群。另外,黄圩村围边农田里,还有古墓存在,当年生产队耕地时偶尔能碰到石板声。2012年午季后,农田里发现有盗墓现象,有被人挖出的砖头堆在耕地里,为砖墓。当年挖掘上述古墓时,“老社员”还没有文物保护意识。原黄圩村老支书黄旭升同志认为,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。 

龙王庙汉墓与李巷汉墓 

  龙王庙汉墓,位于古城村前邵村庄,在家南的龙王庙遗址处。该墓南边为阴陵城遗址,西边为“霸王湾”,东面为古城坝上游河流,紧靠河沿。因古墓在河沿边被雨水长期冲刷,露出墓石而被发现。前邵东队社员挖掘此墓时间,也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墓石规格与上述二处汉墓类似,均有汉画像石。墓石有的拉回搭桥,有的作炕房、仓库墙基,部分汉画像石被县文化部门征收。 

  李巷汉墓位于永康镇陈圩村李巷生产队境内,在阴陵城南边。该墓早年被挖掘,同属汉墓,墓室里的汉画像石大多被县文化部门征收。 

  上述汉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,大都刻画的是车骑、参拜、宴饮、娱乐场景,也有龙、凤等珍禽异兽,还有西王母等神话故事,反映汉代民众与官吏的生活、风俗情况和艺术水平。 

为什么定远县境内的汉墓,主要集中在靠山境内? 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在靠山乡政府工作,曾有幸接待并陪同省市考古专家,尤其是,滁县地区文管所刘乐山所长等人对定远靠山一代的考察。专家们告诉我们,靠山地区的山岭(即凤阳山脉)起源于秦岭,经淮南延伸到靠山、滁州。按传统的地理学说,这里地势很好,古人会选择在此居住。有人住,就有死人,就有古墓。再者,早在秦汉时期,阴陵城(故城在今定远靠山古城集)就为九江郡治所在地。当时的阴陵郡比现在的地级市还大,南到长江,北到淮河,跨江西、安徽、江苏三省江淮之间的广大区域。它是这一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阴陵城在当时算是相当规模的城市,这里聚集一批高官显贵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所以,这里拥有汉墓群也属正常现象。刘乐山所长曾肯定地说,完全能搞清楚这座古城的分布,因为他有航测照片。 

  不过,阴陵古城附近至今还没发现有古墓存在,这可能因为汉时附近都是民众居住区的缘故。只有在城心村庄的南面有一土堆,叫老和尚坟。此外,文革期间在后陈西北角,挖掘出一座近代墓群。据说,是定远县城老大门陈姓的墓。墓主人是老大门陈的小翰林,还有三个陪葬墓。挖掘时,四口棺材颜色鲜红,木材完好,全经桐油浸泡。主墓棺内发现一个红丝绸包裹,包有各种珠子,共有一瓢,有琉璃珠、玛瑙珠和锱金木珠,都被工作队收缴,至今下落不明。 

为什么古人死后要修建地宫墓穴呢? 

  由《说文解字》、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对“鬼”和“葬”的解释中可破译其中的奥妙。——“鬼:人之归也。”“葬:藏也。”原来古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,就成了另类人“鬼”,就到了阴间世界去生活了。尸体怎么处理呢?只有藏起来了。古人发现,只有将尸体深埋在地下才是最安全的。于是,古人就仿照活人的生活方式在地下为死者修建了地宫。同时,将死者生前生活、工作用过的物品也一并放在墓里,称为陪葬品。现在称“入土为安”。汉代有讲究厚葬的风俗,汉墓大都有很多陪葬品。这些随葬品今天便成为文物。于是,就出现了盗墓行为。 

  在古代,坟和墓不是同一概念,“坟”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,俗称土谷堆,下面没有死人。“墓”才是掩埋死人的地方,但上面没有土堆,所谓“不封不树”。后人担心时间长了,认不出祖先的墓地,于是,便在墓上封土,或植树。这时“墓”和“坟”才逐渐合起来使用。但又担心坟墓众多,难以辩认,后人又开始在坟墓前树上石碑,并刻上相关文字,以便区别辩认。如今,传统“墓”义的使用一直沿袭,“坟”义的使用多在民间或口语中。如“上坟”,墓碑上只刻“××之墓”,而没有“××之坟”。这就是“坟”和“墓”的本意和区别。墓的规格根据死者生前的经济、政治地位不同而有高、低之分。当然最高规格还是封建皇帝。 

  二十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我在定远靠山乡、能仁乡工作期间,曾几次陪同省、市、县文物专家们考察阴陵古城与古墓,参与对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与征收。由于学习思考的机会多,我对古建筑与古墓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这使我逐渐深入了解了家乡定远悠久的历史文化,同时,也激发了我热爱家乡定远,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。(陈厚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