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魅力定远 > 定远旅游

禅窟寺定远史话

来源:定远县 阅读: 发布时间:2016-04-07 09:38 字体【  

  皖东古迹禅窟寺,因在凤阳山中,寺前有禅窟古洞而得名。明代嘉靖《定远县志》记载:“禅窟洞:在三峰山禅窟寺前。口狭中宽,深不可测。旧传为仙人洞。”清代道光《定远县志》记载:“禅窟洞:在三峰禅窟寺山后,口狭而中宽,深不可测,旧传为仙人洞。尝有土人燃灯而入内,四通八达者,以灰志路,有石观音像,左右壁作狮形及石床、石凳、石棋子,皆似人常凭玩者。深邃处有桥流水潺湲,可听多石燕迎人,人不能尽窥其奥。洞左又有水洞,玉蟹生焉,号玉蟹泉,宋苏东坡有诗刻石。”

  明代《定远县志》载“寺观”中记载:“禅窟寺:旧名虎窟寺,三峰山内。唐元和年间开创。洪武八年,僧广原修。永乐四年,僧惠瞬重修。寺当山腰,有泉穿屋壁而出,声泠然若弦奏。前有系虎石,傍有茂林修竹,森映寺宇,境殊清胜,好幽者辄往造焉。宣和癸卯,汉阳李山父,元丰庚申,大理丞知定远赵倚俱有诗。在县西北三十里。”县志“疆域”载:“北至本府(凤阳府)临淮县,界在湛涧铺四十五里(今凤阳总铺一带)……西北至本府怀远县,界在五店(今凤阳县武店镇)九十里。”如此看来,在明代禅窟寺属于定远寺院,它距离凤阳府城约八十里,离临淮县城约一百里,不可能属于凤阳县。

  明县志“山川”中载:“三峰山:山耸三尖,秀丽特异,四时岚气如画。山腰有泉,流穿禅窟寺。修篁古木,参映前后,为一邑(定远)之胜。与小山、黄山俱县西北三十里。”秀丽的三峰山环绕着禅窟寺,神奇的飞泉,古雅的竹木,为古代定远县的游览胜地。

  道光《定远县志》释“禅窟寺”:“按,隋时,有僧方唐,持律甚严,每行路有虎随之,郡刺史因以‘虎窟’名寺。时有僧大安,戒律精严,道风遐畅,为寺内住持,改名‘禅窟汝尊’,亦精通‘楞严’诸义。”《楞严经》是一部佛教极为重要的经典,可以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,在内容上,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深刻道理;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,均衡发挥,各得其所;在修行次第上,则更是充实、圆满:举凡发心、解、行、证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。住持僧大安精通佛教多种教义,尤其以《楞严经》见长,于是在禅窟寺设道场授义于天下,禅窟寺遂为僧侣、居士心仪之地;因僧大安改法号为“禅窟汝尊”,世人于是就称呼“虎窟寺”为“禅窟寺”了。

  据所见的明清二代与民国《定远县志》记载,禅窟寺为历朝达官显贵,文人雅士到定远必游之地,留下众多诗篇。

  民国初《定远县志》“名胜”记载:“禅窟寺:在县治西北三峰山上,宋赵倚《禅窟寺》诗:择得开山地,寂然安佳心。两轩青峰合,一榻白云深。夜讲来岩虎,晨斋噪野禽。欲寻栖隐处,只此是双林。李山父《禅窟寺》诗:迟日浓花午,闲云小隐天。半岩春洞水,万瓦晓林烟。惭愧华颠客,来分紫府仙。倚窗山竹夜,风流响朱弦。”

  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十月前后,苏轼遭贬,赴杭州就任通判,途经濠州作《濠州七绝》,其一《虞姬墓》诗作于濠州定远二龙乡虞姬墓前:“帐下佳人拭泪痕,门前壮士气如云。仓黄不负君王意,只有虞姬与郑君。”在游览禅窟寺看到泉水中奇妙、透明的小螃蟹时,苏轼为泉题名为“玉蟹泉”,后人刻石于泉,并在泉前建“扶疏亭”。“扶疏”为树木枝叶茂盛,高低疏密有致的样子。民国志记载:“扶疏亭,未详所在,张氏作,明邑人黄金有扶疏亭诗。”

  明代成化年间,甲辰试礼部第五人登进士第定远人黄金,曾授吏部文选主事,会试同考官,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,退职回乡后,主笔编纂了第一部《定远县志》——明嘉靖《定远县志》,曾作诗《扶疏亭》:“东坡先生天下士,健笔纵横写秋意。潇湘秋色连太清,淇澳清风掠平地。数枝潇洒寒夜情,凤凰飞下月三更。几个阴森春雨湿,玉箫幽咽苍妃泣。劲节虚心立不倚,直气孤忠宛相似。密叶紫茎亦有之,博学宏才无乃是。笔端造化神相成,天机飞动天籁鸣。不然迁谪迄无定,安能游戏如斯精。藏墨有亭传自古,世远亭空固其所。断碑栖落榛莽深,旧迹莫寻今几许。睢阳太守邦之贤,好竹实同袁粲坚。觅碑剥苔已获竹,作亭覆碑功复全。爱竹爱人非玩物,对竹跂人真矩矱。高标雅操持不移,直和箫韶齐嶰谷。”

  相传,明代建造的扶疏亭毁坏后,清代康熙初年定远知县徐杄又在原址处建造了“贮岚亭”。“贮岚亭”意思是贮存雾气的亭子。道光县志载:“贮岚亭:禅窟寺后,康熙初年知县徐杄建。”民国县志记:“贮岚亭:禅窟寺后,清康熙初知县徐杄建。邑人彭立学《夏日游贮岚亭》诗:熏风吹我游净土,层峦叠嶂峭而古。中有小亭当洞口,象山云气贮虚俯。偶来登眺逢夏晓,罨霭窗中自吞吐。檐开幽敞何玲珑,竹榭浓堆四围补。独坐石林望簷角,泉飞半岩晴亦雨。峰阴生岚澄面目,壁冷飞翠落眉宇。遥闻花宫仙梵罢,数声疏磬天正午。老僧提壶送酒至,一酌闲谈一挥土。此时抱琴必更清,如饮瀛洲之石乳。兴酣指点画图间,丛芳盈槛随意数。归来暮钟送出白,云隈色空空色兮,下丹青而思瑶圃。”

  明代凤阳知府戴耀作《禅窟寺》诗道:“奇峰怪石入幽寻,顿起烟霞物外心。龙卧寒潭秋有影,云归石洞昼生阴。岩花落处鸟啼树,山雨来时风满林。却笑主僧知我意,笔花新染付登临。”

  明代宏治年间定远县令曾大有作《过禅窟寺》诗写道:“宦游元不为逃禅,谁识禅林吏隐便。下界昙云三百顷,西来佛骨几千年。春秋花鸟殊风味,烟雨楼台自洞天。试问胡僧解知否,底事摩顶废桑田?”

  明代定远人盛世培《禅窟寺》诗写道:“古木丛生处,喧嚣静不闻。看泉深渐合,采药路微分。洞黑常疑虎,山空只见云。平生迂野性,猿鹤喜为群。”

  清代大学士浙江嘉善人曹尔堪《游三峰山禅窟寺二首》:“绀宇千岩拱,清幽六月凉。道心方外静,仙路洞中长。咒雨神龙出,疏泉石蟹藏。寺门依翠壁,随处药苗香。其二,曲磴恣幽寻,秋蝉不断吟。乱山悬寺古,高木抱岩阴。岁月青精昄,经幢紫竹林。元丰题碣在,磨灭苔藓深。”

  曹尔堪作《又三峰拾橡行》诗云:“乱峰迂回起还伏,幽寺无邻隐深谷。老木撑空不见人,万绿缘崖四时竹。道人来此聊结茅,拾薪担土如营巢。丹砂点漆俱药种,攀萝示我黄精苗。洞中日月无新故,只见枯藤缠古树。箓此能令魍魉潜,栖真或与神仙遇。时扪怪石上层颠,御风游行风飒然。天寒雪深饥不死,麻鞋拾橡空山里。”

  清代定远人凌霭《游禅窟用石壁宋人韵》诗:“义空留旧迹,到此有遐心。洞古栖云暗,泉清映树深。倦依岩畔石,闲听竹间禽。高隐岂无意,终惭支道林。”

  清代程羽丰《游禅窟寺诗并引》:“曲阳西北三十里,山水深奇,树竹幽秀,其中所谓禅窟者,即汉武时桃花寺也。有古洞二,一在山阴,邃叵测,乳石垂若笋。昔神僧义空伏二虎处。一在水一泓澄碧,天影空涵,泉眼迸流,暗通黄牛谷,产白蟹,莹洁如玉,苏子瞻因以玉蟹名之。石碣虽存,惜字为风雨所蚀,东牟令(指康熙初年定远县令徐杄)筑贮岚亭于此,犹翼然也。有卧佛基、仙人桥,怪石如梁,俯视千仞,过者惊魄。黄牛谷在白蟒山下,势如盘窝,众流币地,汇于谷门,澎湃声如雷鼓。跳波飞瀑,凛冽寒崖,令人毛发俱竖。寺门外,两峰峙立如兽,则象王岭、狮子峰焉。寺僧大安属予题之。

  一径通城郭,千山奔寺门。飞泉悬峭壁,流水背孤村。幽涧花争艳,深崖鸟聚喧。峰奇狮子踞,岭矗象王蹲。避地秦源似,遗碑汉篆存。翠阴交桧柏,清昼迥乾坤。洞古迹留虎,松寒影挂猿。金禅痤骨冷,玉蟹晒波暄。徐令亭多致,苏公碣少痕。振衣石磴上,拾级薜萝扪。卧佛基啼鼠,仙人桥架鼋。凌空摩日月,式远接昆仑。白蟒山头晓,黄牛谷口昏。气蒸云液滴,声动海潮喷。神鬼藏光怪,蛟龙现吐吞。急湍归巨壑,险浸贮灵根。人远中都树,烟生下界墩。林钟沉雨阁,龛火隐风幡。偈向高僧问,文迟固士论。素餐香积饭,载酒曲江樽。秉铎思高雅,吹篪忆弟昆。已回人访戴,独任客眠袁。树密苍鹰集,堂虚紫燕翻。茶堪苏病骨,香欲沁诗魂。逐懒惟期静,投闲是去繁。殷勤徐子榻,寂静给孤园。清梵消乡梦,癯身托樊。啸歌情浩荡,起舞兴飞骞。选胜游称最,云归志勿谖。”

  志书收集传说:禅窟寺是由汉武帝时“桃花寺”改名而来。这一说法有悖中国佛教文化史,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代传入我国。据史籍记载,汉明帝永平七年(公元64年),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。公元 67年,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,带回经书和佛像,开始翻译佛经。同时,还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,就是今天的白马寺,用当时驮载经书、佛像的白马命名的。根据这些史料,佛教传入中国虽不始于汉明帝,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,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崇信,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,可以说始于东汉明帝时代,晚于汉武帝二百多年年。据历史记载,梁武帝普通五年(524年),梁朝收复江淮一带,设立定远郡与定远县。凤阳山一带的寺院大约兴建于热衷于佛教的梁武帝时代,其中包括禅窟寺,后代不断发扬光大。据此测算,禅窟寺创建的时间大约晚于汉武帝约八百年,距今最多只有一千四百年。

  清代汪大奇曾吟咏禅窟寺四周景色一组八首诗:“狮子峰--踞地撑太空,蒙茸青不了。终古峙禅关,不向窟中老。象王岭--突露犹存懒,峥嵘未优狂。岭头宜着捧,还与问空王。仙人桥--虚空难着步,绝山献若为桥。但识仙翁意,蓬莱路不遥。伏虎洞--本为寻鸡足,何来步虎巢。欲知般若力,洞口听仙涛。玉蟹泉--坡老题泉处,清流漱石香。空明藏玉骨,公子号无肠。卧佛基--人地碎微尘,如何卧法身。竺翁支枕处,不是梦中因。黄牛谷--危石开牛谷,黄涛走白蟒。澎湃映山巍,万壑发深响。贮岗亭--小筑枕山奚谷,空香万绿低。欲寻山里梦,又被白云迷。”

  清代定远人凌森美《游禅窟寺步张司马韵》:“禅也原无窟,参禅傍窟居。泉声迎耳细,山色到窗虚。宦兴逢僧减,尘缘对佛疏。清淡忘道远,落日独催予。其二,宿禅窟寺,傍晚来禅窟,高眠半榻云。泉流声细细,花落雨纷纷。夜静烟光冷,心静草木芬。晓看山不厌,一笑复何云。”

  清代定远人凌铸《游禅窟寺题壁二绝》:“云外泉飞老树撑,讲堂花散法华声。空门已信都无着,惟有诗高赘得名。其二,桃花寺接象王山,白发山僧老旧颜。记得廿年猿鹤啸,尘缨从此破禅关。”

  清代定远人凌奎兴《游禅窟寺即景》:“妙境何年劈巨灵,眼前风景昼难形。一泓碧水开明镜,四面青山列翠屏。径由路迷高下树,桥迥红簇短长亭。数椽安得容留住,野岸莺声仔细听。”

  清代定远邑廪生吴錞《和王古堂游禅窟寺》:“野衲追攀世外缘,平生浪说在家禅。溪山重叠浑无路,林阁参差别有天。胜概定邀仙佛侣,清游曾记唐宋贤。古今香社凭吾觉,竹杖芒鞋尽往还。”

  由上述简述的古代诗文可以看出,凤阳山中的皖东古迹名胜禅窟寺,留存于定远历代的方志中,而凤阳古籍很少涉猎,仅是率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行开发。滁州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古迹,值得大家共同地研究和传播。(董书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