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月份卫生防病健康提示

    发布时间:2024-04-16 10:52
    【字体:打印


    二月正值冬春季,气温较低,恰逢新春佳节,人员流动性增加、相互接触频繁,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。定远县疾控中心在此温馨提醒广大居民,在欢度佳节之际,注意假期出行健康,预防流感、新冠、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;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疟疾、登革热等输入性传染病。
    一、呼吸道传染病
    1. 流行性感冒
    流行性感冒,俗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主要通过飞沫、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,具有传播速度快、传染性强的特点。近期全省流感监测结果显示,我省流感活动水平有所降低,流感报告病例数和暴发疫情也有所减少,但冬春季仍是流感的高发季节,尤其在学校、养老机构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。做好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为重要。
    2. 新冠病毒感染
    从全球来看,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,全国及我省新冠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。近期我省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结果显示,病例报告数和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迹象,但增幅较小,因此公众仍需适当做好个人防护。
    3. 人感染禽流感
    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禽或带病毒的活禽导致感染,以呼吸道传播为主,也可通过接触已感染的禽类及其排泄物、受病毒污染的环境被感染,多见于冬春季节。
    4. 肺炎支原体感染
   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。主要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,5岁及以上儿童易感,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后,临床症状以发热、咳嗽为主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等症状。
    5. 水痘
    水痘是由水痘—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传染性强,患者自出疹前1~2天至疱疹完全干燥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。人群普遍易感,好发于儿童,易引起学校、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疫情。
    预防措施:
    1.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
    注意手卫生,饭前便后、外出返回家中应使用洗手液/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不少于20秒。咳嗽或者打喷嚏时,用肘部或者纸巾遮住口鼻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居家和工作场所做到每日开窗通风2~3次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、出入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,坚持佩戴口罩。从事禽类养殖、运输、销售、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,工作后及时用洗手液/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。
    2.加强自我健康监测。
    如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流涕、咽痛等呼吸道症状,应坚持个人防护,居家休息。不要带病上班或上课,尽量减少接触他人。若症状加重,应及时就医、规范治疗。
    3.积极接种疫苗。
  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,可有效降低疾病感染和发生重症的风险。建议无相关接种禁忌的易感人群积极接种流感、新冠、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疫苗。目前尚无预防人感染禽流感、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,因此做好个人防护仍是预防的关键。
    4.避免接触病死禽畜。
   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检疫证明的冷冻冰鲜禽肉,尽量不购买活禽或自行宰杀活禽,不食用病死禽。处理食物时应注意生熟分开,禽肉和蛋类需煮熟煮透后食用。加工处理禽、蛋类后要及时洗手。
    二、肠道传染病
    1、诺如病毒感染
   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,具有感染剂量低、传播速度快、传播能力强等特点。
    感染后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,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,部分患者伴有恶心、发热、腹痛等症状,儿童以呕吐为主,成人则以腹泻居多。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,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、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、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等都可以感染。
    2、感染性腹泻病
    感染性腹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。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和真菌等。其染病途径大致相同,主要“病从口入”即粪-口传播,少数由个体接触传播和(或)呼吸道。自然界中各种致病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迅速,苍蝇蚊虫和蟑螂大量滋生,它们就是“移动的病菌培养皿”,携带着各种病原体到处传播,与人体接触后容易引起感染。
    预防措施:
    1、注意个人卫生,饭前便后勤洗手。
    2、家庭成员患病时其呕吐物和饮食用具要严格消毒。
    3、婴幼儿患者应注意乳品的保存以及奶具、食具、便器、玩具的定期消毒。不吃生的食物,不饮生水,不吃放置时间过久或变质过期的食品。
    4、煮熟的食物趁热吃,隔夜食物吃之前要彻底加热。
    5、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,已消毒餐具和未消毒餐具分开存放,避免交叉感染;夏秋季节为本病的高发期,尽量不到人群聚集场所。
    三、输入性传染病
    1、登革热
   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疾病,主要通过蚊虫传播。目前,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其中东南亚、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。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,由病人/隐性感染者→伊蚊→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,目前春节假期将至,许多境外人员开始返乡,同时假期中许多人也准备好了出境游。为防止输入性的登革热疫情,这类人员返乡后需注意做好自我的健康监测,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,并告知旅居史。
    预防措施:
    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,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法通过注射疫苗预防登革热。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,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。治疗原则是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、早防蚊隔离。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。

     
    如果去登革热流行区如何预防登革热?
    前往疫区前
    准备防蚊灭蚊用品,如:防蚊液、花露水、蚊香、电蚊拍、灭蚊灯、蚊帐、高效低毒灭蚊药等。
    在疫区期间
    尽量选择浅色的长袖长裤衣物,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,避免被蚊虫叮咬;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、灭蚊气雾剂等,哪怕是在酒店,也要注意室内灭蚊;当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
    入境或回国后
    回国人员应主动配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入境检疫工作,如实填写健康申报卡。入境时,有发热、皮疹等症状的人员应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,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。从疫区回国后14天内,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就医时,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,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。

     
    2、疟疾
    什么是疟疾?
   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,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,因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发冷、发热、寒战,俗称“打摆子”,古代称为“瘴气”。
    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、恶性疟、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,此外,诺氏疟原虫也能感染人体。中国已在202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疟疾国家。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,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疟疾输入病例,并时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。急性重症疟疾发作会出现昏迷、意识障碍,并引发多系统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。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、东南亚、东地中海、美洲地区等,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。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巴西、缅甸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。症状与流感相似,不及时救治后果严重。感染疟疾的症状通常在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后10-15天内开始。早期一般为发烧、头痛和发冷,由于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相似,很多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,所以没有引起重视从而未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而使得病情恶化。如果不在24小时内予以治疗,恶性疟可能发展成重症疟疾,并且往往致命。


    去年12月,台湾地区就曾报告1例疟疾死亡病例。据中新网援引台媒报道,去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,该名男性曾到尼日利亚,但未服用疟疾预防用药,返台后出现发烧、寒颤症状,就医时已有重症迹象。该个案于12月1日确诊感染恶性疟,隔日血压偏低且出现多重器官衰竭、脑水肿及败血性休克等症状,病况恶化后不幸死亡。
    近期计划出国/回国应注意什么?
    出境前
    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疟疾流行状况,学习疟疾防治知识,可向当地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预防药物使用。
    境外游期间
    尽量避免在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的黄昏至次日黎明时段(蚊虫活动高峰期)到野外活动。
    夜晚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和长裤,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蚊虫叮咬的驱避剂,防止叮咬。
    睡觉时使用蚊帐、蚊香等防蚊措施。
    一旦出现发冷、发热、腹泻等症状,应及时就诊,防止病情恶化。
    回国入境时
    若有发热、腹泻等症状,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及疟疾流行区旅居史,配合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。
    回国入境后
    短期赴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、腹泻等症状时,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,以便早发现、早诊断和早治疗,避免发生生命危险。
    非短期赴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的回国人员,入境后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测。入境后2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时,应及时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就诊,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。

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